在自闭症谱系障碍(ASD)相关烦躁症状的临床治疗中,Enbumyst(布美他尼鼻喷雾剂)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客观的症状评分下降,更在于它为患儿及其家庭带来的生活状态改变。以下通过三个不同年龄段、不同症状表现的临床真实案例,深入解析 Enbumyst 如何从 “缓解单一症状” 延伸至 “重建生活秩序”,让患儿逐步融入家庭、校园与社会。

案例一:学龄前患儿(4 岁,男孩)—— 告别 “哭闹对抗”,重建亲子互动
基本情况
患儿小辰(化名),4 岁,2 岁时因语言发育迟缓、社交回避被确诊为 ASD。近 1 年频繁出现烦躁症状:每日因 “餐具款式变化”“衣物标签摩擦”“家长未及时回应需求” 哭闹 3-4 次,每次持续 1-2 小时,伴随抓挠面部、撕扯衣物等自我伤害行为;拒绝接受洗澡、理发等日常护理,家长需多人协助才能完成,亲子关系紧张,家庭照护陷入困境。
经 “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烦躁子量表(CARS-2)” 评估,小辰烦躁维度评分为 14 分(满分 15 分,重度烦躁);排除癫痫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其他病因后,医生判断其烦躁症状与 ASD 核心症状相关,符合 Enbumyst 用药指征。
治疗方案
根据小辰体重 18kg,计算 Enbumyst 剂量为 0.18mg / 次(每公斤体重 0.01mg),每日两次;采用 “鼻腔喷雾 + 行为干预” 联合方案:用药前 30 分钟避免进食,给药后配合 “视觉提示卡”(如 “洗澡步骤图”)引导其接受日常护理,减少环境刺激引发的烦躁。
用药效果与生活改变
1 周后:小辰哭闹频率降至每日 1-2 次,每次持续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以内,抓挠面部行为减少;首次在家长引导下,主动使用固定餐具进食,无需强制干预。
4 周后:CARS-2 烦躁评分降至 8 分(中度烦躁),可配合完成洗澡、理发等护理,过程中无明显抗拒;亲子互动质量显著提升,小辰开始主动拉家长的手玩 “搭积木” 游戏,这是确诊以来首次出现主动社交行为。
3 个月后:烦躁症状基本稳定,偶因环境突然变化(如陌生人来访)出现短暂情绪波动,可通过 “深呼吸训练” 自行缓解;家长反馈:“以前每天都在‘对抗’孩子的哭闹,现在终于能像普通家庭一样聊天、玩耍,Enbumyst 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潜力。”
案例二:学龄期患儿(9 岁,女孩)—— 走出 “课堂困境”,融入校园生活
基本情况
患儿朵朵(化名),9 岁,ASD 诊断明确,此前因未针对性干预烦躁症状,多次在校园引发冲突:课堂上因 “老师讲课节奏过快”“同学不小心触碰文具” 突然尖叫、扔课本,甚至推搡同学;无法参与集体活动(如体育课、手工课),班主任建议休学;家长尝试过口服抗精神病药物(利培酮),但因出现嗜睡、体重增加副作用,用药 2 周后停药。
经 “异常行为量表(ABC)” 评估,朵朵 “烦躁 / 冲动” 维度得分为 68 分(满分 100 分,重度异常);头颅 MRI 检查无器质性病变,肝肾功能正常,符合 Enbumyst 用药条件。
治疗方案
根据朵朵体重 25kg,Enbumyst 剂量设定为 0.25mg / 次,每日两次;考虑到校园场景需求,调整给药时间:晨起 7 点(上学前 1 小时)、傍晚 6 点;同时联合学校康复师制定 “校园适应计划”:在课堂上为朵朵设置 “安静角”,当出现烦躁前兆(如握拳、皱眉)时,可暂时离开座位平复情绪,减少冲突发生。
用药效果与生活改变
2 周后:朵朵课堂尖叫次数从每日 5-6 次降至 1-2 次,扔文具、推搡同学的行为消失;能专注听讲 20-30 分钟,主动参与手工课,完成简单的折纸作品。
8 周后:ABC 量表 “烦躁 / 冲动” 评分降至 32 分(轻度异常),可正常参与体育课的集体游戏(如跳绳、接力跑),与 3 名同学建立稳定同伴关系,无校园冲突发生;老师反馈:“朵朵现在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,甚至会提醒同学‘保持安静’,完全不像之前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。”
6 个月后:Enbumyst 剂量维持稳定,未出现副作用;朵朵成绩从班级倒数提升至中等水平,家长为其报名 “绘画兴趣班”,她在课堂上能遵守纪律,作品还获得了兴趣班 “创意奖”,自信心显著增强。
(责任编辑:香港祺昌医药公司)
联系祺昌
24小时服务热线:(086)150 1799 1962 / (086)189 2841 196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