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DCEV 的临床成功,源于其作为抗体药物偶联物(ADC)的创新性作用机制 —— 通过 “高特异性 Nectin-4 靶向抗体 + 强效微管破坏剂 MMAE” 的精准组合,实现对尿路上皮癌细胞的 “靶向制导 + 毒素爆破”,既解决了传统化疗的脱靶毒性问题,又克服了免疫治疗的低应答困境,成为 ADC 药物设计的典范。

ADC 药物的核心优势在于 “精准性”,而这一特性依赖于靶点的高特异性和抗体的高亲和力。Nectin-4 是 PADCEV 的核心靶点,它是一种细胞黏附分子,在尿路上皮癌组织中高表达(阳性率 80%-90%),而在正常组织中仅低水平表达(如皮肤、唾液腺),这为靶向治疗提供了理想的 “靶点窗口”。PADCEV 的抗体部分是全人源抗 Nectin-4 单克隆抗体,与 Nectin-4 的结合亲和力达到纳摩尔级别,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 UC 细胞表面的 Nectin-4 抗原,引导 ADC 药物精准富集于肿瘤组织,避免对正常细胞的损伤。
当 PADCEV 与肿瘤细胞表面的 Nectin-4 结合后,会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肿瘤细胞,在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下,连接抗体与毒素的可裂解连接子(蛋白酶敏感连接子)被降解,释放出强效细胞毒性药物 MMAE(单甲基奥瑞他汀 E)。MMAE 是一种微管破坏剂,能不可逆地结合肿瘤细胞的微管蛋白,抑制微管聚合,阻断细胞分裂周期(停滞于 G2/M 期),最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。值得注意的是,MMAE 的杀伤作用具有 “旁观者效应”—— 释放到肿瘤微环境中的 MMAE 不仅能杀伤已内化 ADC 的肿瘤细胞,还能扩散至周围未表达 Nectin-4 的肿瘤细胞,实现对肿瘤组织的 “广谱杀伤”,这一特性尤其适合治疗异质性强的晚期 UC,减少耐药风险。
与传统化疗相比,PADCEV 的作用机制实现了 “靶向性杀伤”,显著降低了对骨髓、胃肠道等正常组织的毒性;与 PD-1/PD-L1 抑制剂相比,其疗效不依赖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状态,即使是免疫治疗耐药或肿瘤突变负荷(TMB)低的患者,仍能高效杀伤肿瘤细胞。这种 “精准靶向 + 强效毒素 + 旁观者效应” 的三重机制,使 PADCEV 成为晚期 UC 治疗的 “精准利器”,尤其对难治性患者具有突破性价值。
(责任编辑:香港祺昌医药公司)
联系祺昌
24小时服务热线:(086)150 1799 1962 / (086)189 2841 196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