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最新数据,我们可以知道肺癌、胃癌、结直肠癌、肝癌、女性乳腺癌、食管癌、甲状腺癌、子宫颈癌、脑瘤和胰腺癌是中国主要的常见恶性肿瘤,约占全部新发病例的77%。肿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与美国发病率、死亡率双双下降的趋势形成对比。
一、应当严防消化道肿瘤
根据相关数据表明:在中国,肺癌患病率增长迅速,食管癌胃癌、大肠癌等消化道肿瘤增长明显。而肿瘤的发生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。
肿瘤的发生与衰老密切相关,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现象,也是人衰老过程中的自然选择。随着社会的老龄化,肿瘤患者也会逐渐增多。
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因素不可忽视。这包括公共环境和个人居家环境,前者如大气污染、水污染,后者包括装修、厨房油烟等。
居民生活方式迅速改变,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习惯西方的饮食方式,喜欢高脂肪、高热量的食物。 中国人的代谢是“节约型”的,而西方人是“豪华型”。如果一味引用西方的饮食方式,只会让大肠癌、动脉硬化等的发生率比西方更高。
二、为何要注重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
1.消化系统肿瘤占中国恶性肿瘤发病数量的40%左右,特别是胃癌、结直肠癌一直稳居前五位,基数较大;
2.现已拥有较为成熟的早期发现手段,如食管镜、胃镜、肠镜等,能及早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肿瘤;
3.消化道的早期病变和癌前病变,可通过成熟的技术进行有效治疗,比如,早期食管癌可以进行内镜黏膜下切除,术后五年甚至十年生存率可达90%以上。
三、感染相关肿瘤的早期干预应兼顾
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肿瘤约占所有肿瘤20%左右,比如,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癌,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癌,EB病毒感染导致的鼻咽癌等。
研究表明,这些肿瘤完全可以通过保持个人卫生、健康生活方式、接种疫苗等方式早期干预。比如,及早接种乙肝疫苗的小孩,将来患肝癌的几率会降低80%。
四、应牢记的4条“防癌经”
从事肿瘤防治工作59年的肿瘤专家说到,最大的感悟就是:预防比治疗更有效;治癌靠专家,防癌靠自己。
1.远离致癌因素
通过对肿瘤高发区的研究,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致癌因素。比如,亚硝胺、霉菌是明确致癌物;矿尘中的砷、氡以及吸烟是肺癌高发的危险因素。
把好入口关,少吃油炸、烧烤食物,不吃霉变的食物和不新鲜的蔬菜;养成好习惯,控制体重,减少小胖墩儿的数量,就能降低乳腺癌、结肠癌等的风险;健康性生活,避免行为不端,能减少人乳头瘤病毒的传播,它和宫颈癌、口腔癌的发生都有关系。
2.提倡有效体检
美国经验提示,常规体检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癌症。以肺癌为例,它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肿瘤,如早期发现,经外科治疗后,五年生存率可达90%。40岁以上人群每年应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。
3.控制癌前病变
癌前病变发展成侵袭性癌一般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。如能解决掉癌前病变,就可有效阻止癌症的发生。
比如,慢性萎缩性胃炎、肠息肉虽不是癌,但很容易发展成癌,切记及时治疗和控制,以防小病拖成大病。
4.保持心情愉悦
研究证实,熬夜、长期情绪低落、精神过度紧张,会抑制机体免疫功能,使肿瘤乘虚而入。保持情绪稳定、心态平和有助于预防癌症。
科学的营养、合理的运动、良好的心态是预防肿瘤的三大重点,但“少吃多动”并非人人可以做到。
建议“吸烟者尽早戒烟,公共场合全面禁烟!”烟草含有很多致癌物,吸烟者的癌症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人群。
五、基因检测不建议普通人做
如今,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借助基因检测技术,预测肿瘤的发生几率,以便将肿瘤拒之门外。对于这些科技防癌的观念,给出以下观点供大家参考。
理论上说,如能开发出较为简易的基因检测工具,发现特征性基因变异,结合影响肿瘤发生的特定环境因素,就能找出某种肿瘤的高危人群,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早期预防和筛查,提高肿瘤防治效率。但目前,基因检测要成为一种癌症初筛的有效手段,仍需做大量工作。
临床上,基因检测主要是来帮助医生针对不同分子变异类型的患者,选择更适合的治疗方案,为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依据,实现精准治疗。也可有选择性地在肿瘤家族史比较明显的人群中进行检测,进而早期干预。
但仍然不建议普通人群为了预防肿瘤而接受全基因测序!因为基因检测只能提示是否有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变异。有,不代表会患癌;没有,也不代表不会患癌。
目前,国内外专家对基因测序结果的解读还不成熟,因此中国和美国都已叫停针对普通人的全基因测序。
六、靶向治疗并非人人适用
近年来,靶向治疗由于针对性强、副作用小而受到追捧。
根据病人的基因突变,医生选用特定的药物治疗。靶向治疗在肺癌的治疗中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。
目前70%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,可通过基因检测找到对应的靶向药物,延长生存期,提高生活质量。
靶向药物效果虽好,但并非对人人有效,因为不同患者携带的突变基因存在差异。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和医生建议谨慎采用该治疗方式。